JK法师:地藏经玄义(第二十三集)(4)

我们要问障碍什么?障碍自性。没有障碍,就是你自性现前。我们凡夫有障碍,所以自性不能现前,所现前的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无有障碍的时候,妄想分别执著不生,这才是真正事事无碍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,不起妄

  我们要问障碍什么?障碍自性。没有障碍,就是你自性现前。我们凡夫有障碍,所以自性不能现前,所现前的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无有障碍的时候,妄想分别执著不生,这才是真正事事无碍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,不起妄想,不生分别,不生执著,这就是事事无碍,这是功夫真正到家。我们现在修行做功夫,实在讲也是这个方向,也是这个目标。我们虽然有障碍,这个障碍一年比一年轻,我们功夫就得力,一年比一年少,功夫才有进步。诸位千万不要误会,我读的经一年比一年多,念得多,我拜佛拜得多,我念佛念得多,如果你的烦恼没有减少,智慧没有增长,经白念了,头白磕了。效果就要看烦恼轻、智慧长,这才是真实的效果。古大德的修学跟我们现在不一样,原因就在此地。

  我们看《高僧传》和《居士传》,古人修行往往三年五载、八年十年有开悟的,有证果的,往生预知时至,成就了。我们今天修学,也花了很多时间,也用了很多心血,不是不努力,不是不认真,我们是不明究理,我们把方向搞错了,所以达不到目的。我们的散乱心,不但没有减少,年年月月都在增长,这就是功夫用错了。功夫真正得力,决定是妄想少,分别执著愈来愈少,心地愈来愈清净,愈来愈慈悲,愈来愈真实。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检点,检查自己功夫是不是真的得力。如果我们分别执著没有减少,赶快要回头,要把自己不得力的因素找出来,把这个因素消除。

  我们前面跟诸位同修说过,天台大师教导初学,我们自己一定要肯定我们不是中上根性,才可免除增上慢。我们是下根之人,下根之人从哪里学起?从五停心、从五品位学起,真正踏实。「停」就是止息我们的妄念,用「慈悲观」止息我们瞋恚的妄念,「数息观」止息我们散乱的妄念。佛教给我们这五种方法,先把心定下来,修五品位,这个昨天跟大家讲得很详细。我们可以做得到,为什么不做?第一个随喜,为什么做不到?不但我们要随喜如来一切教法,我们还要恒顺众生,决定不能在环境里面起分别执著,必须要晓得境界是平等的。蕅益大师讲:「境缘无好丑,好丑在人心」,境是讲物质环境,缘是讲人事环境,为什么无好丑?因为它都是梦幻泡影,它的存在「如露亦如电」。佛教给我们这么看法,这个看法是佛的看法,是佛知佛见。我们在这里分高下、分好丑,是我们自己烦恼起现行。为什么古来大德修行功夫得力?他的真诚心现前,清净心现前,平等心现前了。那是佛心,那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

  我们修学为什么不能现前?第一个,我们用的是妄心,一天到晚打妄想,妄想不断。你还不知道你用的心是妄心,多少人用妄心自己不晓得。我真诚待人,我真诚做事,真在哪里,诚在哪里?什么叫真,什么叫诚?不晓得,以为自己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。他不知道,他就永远不能改过,永远不能进步。所以第一个要知道过失,知道过失就开悟了,改正过失那是真正的功夫。「诚」这个字,曾国藩先生说得好,他在读书笔记将「诚」下了一个定义: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。什么是真心,什么是诚心?没有妄念的心是真心、是诚心。念头才一起,心就不诚,就不真。

  如果再要不懂得,我们这几年修学,将世尊教导我们的原理原则做了一副对联,你们同学大家都看到,「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,这十句,每一句都具足其余的九句。你说真诚,什么叫真诚?清净是真诚,你心不清净是不真诚;平等是真诚,你的心不平等不真诚;看破是真诚,放下是真诚,你都没有做到,真诚没有。你说你慈悲,你真诚才是慈悲,清净才是慈悲,平等才是慈悲,你统统都没有,你哪来的慈悲?每一句都具足其他的九句,《华严经》讲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於是我们才不至於产生误会,误会里头就生我慢,增上慢就现前,不肯脚踏实地,不肯老实修行。

  我们在讲席当中,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,大家都晓得灾难很多,一年比一年多,一次比一次严重。这是众生共业所感,也是自己三业的造作,不能把这些灾难责任推卸给别人。他们不好,造作恶业,我好吗?我没有造恶业吗?每一个人都把责任推给别人,这就没救了。如果从这个地方回头,把责任自己承担,自己检点,自己忏悔,自己改过自新,这个劫难就有救。佛教给我们回头,不是教别人回头,是教自己回头。这是佛法教学跟世法教学不相同的地方,佛法没有教别人,教我自己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看到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佛的学生只有我一人,我也讲过不少次,自己一人是学生,自己之外都是诸佛菩萨的示现,都是自己的善知识。这些示现有正面的、有负面的,有示现善行、有示现恶行;示现善行,我要向他学习,示现恶行,我要拿他来做一面镜子,检点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行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所以善财童子一生能圆成佛道,道理在此地。

  善财童子修的是念佛法门,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诸位在《华严经》看到,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他离开老师,他在老师那里成就根本智,出去参学成就后得智。参学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,《四十华严》称吉祥云比丘,教他「般舟三昧」,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往下五十三参,最后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,你们看看什么味道?学法门大家都知道,先入为主。德云第一个教他,先入为主,怕你不相信,末后普贤菩萨导归极乐,你才晓得彻始彻终都是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显示的。他的看破放下,就在五十三参具体表演给我们看,教导我们怎样看破放下。所以《华严经》好,不但有理论、有方法,后面还带表演,做出来给我们看。我们看到佛陀教学,慈悲方便都达到了极处,我们不能认真努力去体会、去学习,过失在自己,佛对得起我们,我们对不起他。

  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