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地藏经玄义(第七集)(2)

可是这个话说得容易,做起来难!从哪里下手?这《楞严经》讲的「最初方便」,就是说从什么地方入门,从什么地方下手。古时候司马光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,我们应当要学习,要从「不自欺、不欺人」下手。你要学真实,

  可是这个话说得容易,做起来难!从哪里下手?这《楞严经》讲的「最初方便」,就是说从什么地方入门,从什么地方下手。古时候司马光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,我们应当要学习,要从「不自欺、不欺人」下手。你要学真实,绝不欺诳任何一个众生,从「诚实」这里下手。你做人不诚实,对待别人虚情假意,还常常打妄语,你会有什么成就?你不能成就。由此我们就晓得,真正修行从「不妄语」始,真正做到「事无不可告人知」,你一生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,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公开、不可以告人。你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不肯告人,那个事情就不是好事。全部透明化,这是自性,是性德。凡是有隐藏,那是无明、黑暗的一面,那个东西是明心见性的障碍。现在人的术语叫透明化,一切透明化是我们修行入手之处,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成就,那就得要真干。而实在说,这里面的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议!世间人迷惑颠倒,以为隐私才能够得利益,他不晓得隐私自己真正得不到利益,透明的利益比隐私的利益不晓得大多少倍。现前的利益,你得到大众的信赖,得到大众的尊敬,而修学证果的利益,你能够明心见性,见性作佛。所以我们不能认真在这上面做功夫,那就不行了。

  下面跟我们举例来说明。诸位都很清楚、很明了。「愿」有通、有别。通是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无量无边的大愿,归纳成为这四大类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论发什么愿,总离不开这四个纲领,所以这四个纲领是一切菩萨愿行的总纲。四弘是依四谛,四谛是从自性,所以称之为真理。依苦谛,发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个发是从你自性里头自自然然生出来的,一丝毫勉强都没有。儒家讲的「恻隐之心」,看到人有苦难,自动自然就会伸出援手帮助他。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到水里,你一定就马上把他拉起来,儒家叫恻隐之心。在佛法里面是根本,从本立愿,这不是学来的,也没有人教你,完全出自於自然,这就叫性德的流露。

 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不是从来没有性德流露过,有流露,不过时间短,多数的时间是迷失了。所以看到众生苦的境界,那个时候你什么念头都没有,你的性德就会流露。如果要起一个:我该不该帮助他,我帮助他后果如何?那麻烦了,你就落到妄念里面去。遇到一个小朋友,遇到一个小动物,往往在这个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,看到他有难,看到他有苦,你立刻自动去帮助他,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到我们自性性德的流露。如果想到利害,想到其他,你就落到意识里去,你这是妄心,这不是真心。菩萨跟我们不同,就是他的真心、性德能够永远保持不迷不失,我们有但常常迷失,自己不能觉知。

  现在我们要做的,实在讲就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如何保持我们性德而不迷失。经论里面常讲六根接触外面六境,第一念是性德。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境界,这是「见性见」,这个时候没有起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起心动念,眼睛张开就像照相机一样、像镜子一样,外面照得清清楚楚,这是见性见。可是第二念,第二念就变成眼识,就把见性变成眼识。为什么?有分别、有好恶、有执著,麻烦就来了,就完全错了!诸佛菩萨的本事,跟我们凡夫不一样,他永远保持见性见、闻性闻,所以叫明心见性。他见外面境界,外面境界是自性,见性见色,那个色就不叫尘,叫色性;闻性闻声,声不是尘,是声性。见色闻声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起妄想分别执著,起是非人我、贪瞋痴慢,就迷了,就错了。

  我们想想,佛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心想就是识,识变境界,心性只现相,识就把它转变了。如果不转变,单单是性现的,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。这一真法界在哪里?在我们眼前。如果我们用见性见色性,这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我们第一念都是自性的功德,第二念就转变成识,识起变化,外面境界随心变,这是佛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心想是识。从心想生,境界就不平等,就有善恶、好丑。如果是见性见、闻性闻,这个境界是平等的,没有好丑与善恶,没有是非,是平等清净的境界。境界之变都在自己一念之间,不是别人变给我们享受,自己变自己受用,这是真话,与别人不相干。如果别人能变得给我们享受,那好了!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我们还用得著修行吗?他要不变好境界给我们享受,他就不慈悲了。这个事情诸佛菩萨办不到,决定是自己的事情,诸佛菩萨可以为我们开示,开导我们,指示我们,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真正的享受,自己要悟入。听了佛的开示,你要有能力悟入,你不能悟入,佛没有办法代你悟入,佛做不到,一定要自己悟入。你悟入一分,你有一分的受用,你悟入十分,你有十分的受用,这个受用是诸佛菩萨果地上的受用。

  实在说,四弘誓愿我在讲席里讲得很多,真正愿就一愿,就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就是这一愿。我们今天这个愿没发出来,只是看到别人发,我们听听念念,没发出来。为什么?这个愿果然发出来,后面三愿就完成了。后面三愿都是要完成这一愿的条件,你要度这些苦难众生,你自己没有办法离苦,你怎么能度别人?所以自己要断烦恼。决定没有说自己烦恼没有断,会帮助别人断烦恼,没有这个道理。自己要先断烦恼,我为什么断烦恼,为什么修行?为度一切众生。这在世法里面说,这个人的心、这个人的志、这个人的愿太伟大了,他不为自己而为众生。断烦恼是成就自己的德行,自己有德行之后还要有能力,有德行没有能力还是不能帮助别人,所以才有第三愿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你要具足能力,要有智慧。

  在教学过程当中,德行是第一。孔老夫子的教学四科,那个顺序不能颠倒,第一是德行,第二是言语,第三是政事,第四是文学。世出世间的圣人,都把德行摆在第一。我们看现代的教育,我们看全世界这个时代的教育把德行舍弃了,不重视,不讲求,所以这个世间叫乱世,浊恶之极。人都随著自己欲望去发展,充分的发展自私自利,发展损人利己,这个世间哪有不乱?世尊的教导,教我们无争,《金刚经》上世尊赞叹须菩提尊者,得「无诤三昧」。可是今天这个世间,无论在什么地方你所听到是竞争,一定要胜过别人,争的概念被现代世间人所尊重推崇,这是错误的概念。世出世间圣人都不赞同,我们看孔子、孟子都讲「谦虚忍让」,孟子说得更好:「上下交征利,其国危矣!」这是他对梁惠王讲的。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要争利,这个国家危险了。一个家庭、一个社团,如果彼此都斗争,这个家庭会衰,这个社团会败,只有和平才能够共存。所以德行一定要靠教学,教学最重要的能事,也就是教导一切众生恢复自己的德行。德行是自性本具的良德良能,不是从外来的,而是我们迷失了,所以圣人教导我们恢复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