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财富由布施造福社会而来(2)

其四、‘欺罔共财’:几个人共同投资,组成一个公司;公司的财产,便是股东的共财。如某一股东,负责在公司办事,拿出偷天换日手段,伪造账目,欺弄股东,把共有财富,转移到自己的腰包去。又如弟兄的共有财产,未


其四、‘欺罔共财’:几个人共同投资,组成一个公司;公司的财产,便是股东的共财。如某一股东,负责在公司办事,拿出偷天换日手段,伪造账目,欺弄股东,把共有财富,转移到自己的腰包去。又如弟兄的共有财产,未分家时,有的先于中窃取,化公为私,这都是欺罔共财的非法事项。

还有一些非法的取得,不是一般人所能犯,而只是有关人所能犯的,也略说几种:

其一、‘因便侵占’:或服务政府机关,或服务工商行号,或服务社团学校,利用地位,及职务上的便利,而侵占服务事业的财物。这种情形实在太多了,有些甚至是被人看作惯例的。采办的从中取回佣金;浮报旅费或交际费;低价卖出,高价买进,而自己从中分得一分。总之,为了个人利益,使服务的事业少收多支,都可说是因便侵占的非法。

其二、‘借势苟得’:这是一般从政人员所最易犯的。利用权势及职务,非法得财的办法真多!如人向某机关办理某项手续,里面的负责人,不替你办理,或问题层出不穷,让人走上好几回,还说过几天来。等得急了,或是事情不能拖延太久,只好去贿赂他们,或买礼物送他。财物一到,问题简化,工作变得极有效率,这是留难的一例。有的查到民家或商店,有小小违犯禁令的事情,如售货而不开货单,或不盖店印等。于是表示问题严重,以种种来威吓。其实,不一定是忠实执法,而只要人情到了就完事,这是威吓的一例。还有是走进商店行号,或者民间富户,故意刁难,甚至设局陷害,说你犯下什么罪,要举报你。你怕事怕麻烦,只有以金钱去讨好他,这是诬谄敲诈的一例。还有得财枉法,或纵容亲属收容贿赂等,真是花样繁多。这是社会的病态,政治上的罪恶。奉佛的弟子们,守法而不贪这些非法财富才是。

其三、‘经营非法’:出资本,从事工商事业,获得合法利润,本是极正当的,但其中也有许多非法的。如货不真,价不实,量不足,获得分外利润的都是。以假的作真的卖,把次等货当上等货卖;冒用他家商标,欺蒙顾客,多得利益。价不实,有讨价还价的恶弊,这本来无非想遇到不知时价的,可以多卖几元。等到风气造成,大有非漫天讨价不可的情况,真是害人害己!分量不足,秤量不公,大进小出等。至于不顾国计民生,乘机抬价,囤积居奇等,不但为佛法所不许,有时也会受到政府的取缔。经营事业,一定要以合法的手段,谋取合法的利润。由于人心不良,社会病态所造成的,非法取财的流弊,是会有报应的。大家应互相警惕,如法求财,才能无害于人,有利于己。

现在举一故事,来说明决不可非法得财。佛弟子目犍连,在家时很有地位,自然就有些有地位的朋友。他的好友中,有名叫陀然梵志的。目犍连出家以后,常在外方弘法。一次,回到了家乡,陀然梵志当然是他所关怀的一位。有人告诉他:‘陀然依赖自己的地位、势力,作种种不法的行为,从中取利。他是勾结百姓,要胁政府;同时又勾结政府,欺压老百姓。’目犍连听了,心里为他的老朋友难过。一天见到了陀然,想起他的不法行为,就以老友的身分,呵责他不该那样的胡为。问他为什么要这样,陀然解释为出于不得已:‘为了孝养父母,培育儿女,还要修福积德,祭天神、祖先等。没有钱,怎么办呢?’目犍连告诉他:‘就是为了供养父母,培育儿女,修福祭祖,也不可以非法取财的。’目犍连知道他是一篇鬼话,所以进一步追问:‘真的是为了这些吗?’陀然与目犍连是宿生有缘的,也就说实话了。原来他有一位妻子,衣食住行,样样要讲究,天天要钱花。没有钱,就连吵带闹,弄得家庭不安。陀然为了这,所以才胡乱搞钱。目犍连大不以为然,说他愿为妇女的奴隶,自己作恶,而不顾将来的恶报。劝勉他,要为自己而重新做人。

这个故事,开示了我们:凡是非法得来的钱财,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动机,都是罪恶。对于这点,佛法毫不妥协。至于为了满足妻女的贪欲,而自甘下流,那更不要说了。人不能不依财物而生活,但财富要正当如法得来。一不谨慎,种下恶因,苦报是自己的呢!

(四)财富的处理。

远离非法而依法得财,所得的财富应怎样处理?这略有两大原则:第一、奢俭适中:不要过于悭吝,被讥为饿死狗、守财奴;又要量入为出,不可过分耗费,而致家庭经济日见困难。这不但平常费用,要有节度,就是供养三宝,也一样的要量入为出。虽然信心恳切,乐意施舍,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,也会发生障碍的。第二、蓄用兼顾:由正业得来的财物,佛指示我们一个使用的方法,是几方面都顾到的适当计画。这就是将每年的如法收入,作四分支配:

其一、资用:把一分财物,用作经常的生活费用,包括儿女教育费等。在财力可能时,每人应有适当的生活水准,不可奢侈,却要足够。

其二、积蓄:人事无常,我们有时会生病,将来还会老,平时也总有意外的必需支出。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,应保存一分,作临时支出,以及养老等费。积存,虽是少少的数目,也是极有意义的,不但可避免临时的困窘求人,也可养成不浪费的习惯。现在奖励储蓄,用意也与此一样。

其三、经营:无论从事哪一职业,都应在每年的收入中,分出一分为事业费。多辟田园也好,增设工厂也好,增加资本也好,充实学力及工作技能也好。这样才会增加收入,使财富增长累积起来。

其四、作福:人不能专为自己,专为现世,应顾到社会利益,以及自己的后生福乐。所以对社会公益——文化、慈济事业,三宝法益——供养、护持,都要分一分收入来作福。这不但是自己积福德,也是为人群谋幸福。像这样四方面顾到的经济支出预算,便是最健全、最合理的财富处理法。

正如印光大师教导我们:‘人生世间,不可无所作为。但自尽谊尽分,决不于谊分之外,有所觊觎。士农工商,各务其业,以为养身养家之本。随分随力,执持佛号,决志求生西方。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,或出资,或出言,为之赞助。否则发随喜心,亦属功德。以此培植福田,作往生之助行。如顺水扬帆,更加橹棹,其到岸也,不更快乎。’(《(正)复宁波某居士书》)

因为,佛教经典的根本精神是人间救济、佛陀的慈悲心。因此所有经典的目的都离不开社会福利的观念。

如《无量寿经》卷上:‘如来以无尽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兴于世,光阐道教,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。’佛出世目的即在拯救一切众生,如来的大悲,被于一切有情,惠于他们真正的幸福。

在中国最普及的宣说观音信仰的《法华经•譬喻品》说:‘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。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常有生老病死忧患。如是等火,炽然不息……今此三界,皆是我有。其中众生,悉是我子。而今此处,多诸患难。唯我一人,能为救护。’如火宅般的人生苦恼,生老病死多苦的世界,在此苦恼之中呻吟的一切众生,皆是我子,唯我一人能以大悲之心而救护之。发此大誓愿的就是佛。佛的这种慈母般的慈悲心,为众生解除苦恼的大悲心,正是佛教关于社会福利的根本理念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