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无量寿经菁华(第十四集)(3)

可是一定要记住,先学礼敬,一切恭敬,这就对了。要落实《弟子规》,落实《弟子规》从外面仪规上学习,就是戒律仪规,启发自己的真心,这是功德。如果只著重戒律仪规的外表,里面还是分别执著,那也是修行,修什么


  可是一定要记住,先学礼敬,一切恭敬,这就对了。要落实《弟子规》,落实《弟子规》从外面仪规上学习,就是戒律仪规,启发自己的真心,这是功德。如果只著重戒律仪规的外表,里面还是分别执著,那也是修行,修什么行?修六道行,不是修菩萨行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如果你里面还有贪瞋痴慢疑,那你是修三恶道行,这不能不知道,表面上装的那个,那是欺骗佛菩萨,欺骗众生,欺骗自己,你怎么会有成就!礼敬这一愿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
  第二愿,「称赞如来,谓爱乐佛之功德,以微妙舌根,出无尽音声,称扬赞叹,故云称赞如来。」称赞,谁不愿意人称赞?我想每个人都喜欢人称赞他,先礼敬,后就称赞。可是前面讲礼敬诸佛,这个地方不说称赞诸佛,换了个名词讲如来,如来跟诸佛有没有差别?如果没有差别,他换了那就毫无意义。真的有差别,称佛是从形相上说的,所以我们要一心平等的恭敬,从相上;如来是从性上讲的,不一样。如果说是与性德相应的,那要称赞,应该称赞,为什么?让许许多多大众观摩学习。譬如这个人孝顺父母,好事,值得称赞,大家都应该学;尊敬长辈,好事;友爱兄弟,服务老人,这都好事情。也就是中国人讲的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,他能把这个东西做出来,值得赞叹。佛法里面讲的十善业,十善这值得赞叹,与性德相应:十恶,十恶就不相应了。这个人造作十恶,杀盗淫妄,我们见他要不要礼敬?要,要礼敬;要不要赞叹?不要。礼敬跟赞叹意思在这个地方。这个人造恶,为什么要去礼敬他?他有佛性,他将来会成佛,所以我们要礼敬他。为什么不赞叹?他现在糊涂,他迷了,我们不能赞叹迷,要赞叹觉。所以礼敬跟赞叹就有差别。

  人人都行在道德仁义,这个世界祥和,这个社会安定。中国在古代,我们从典籍里面读到「礼义之邦」;换句话说,中国人都懂礼,都讲义。什么叫义?义者循理,中国人讲「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」。所以孟子讲仁义,仁是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就是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,我不愿意接受的我决定不能够加给别人,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,我讨厌的人家也讨厌,从起心动念处。义者循理,义是什么意思?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叫义。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是中国古人的价值观,人生活在这个世间,一生求什么?求仁、求义。仁跟义把中国的特色、中国的精神显示出来了。用一个字来讲就是孝,所以中国是孝文化,孝表现在外面就是仁义,详细的说那就是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我们通常用十二个字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,十二个字,中国人的价值观。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目标,我们一生不离开这个标准,这叫做人。

  民国以来,在抗战之前还有,这个社会还保持著传统这个形态,抗战胜利之后就没有了。最近这半个世纪,连这些名词都听不到了,都没人讲。这是社会动乱,我们生活在痛苦环境的根源,把老祖宗的教诲丢掉了。我们想想,老祖宗东西还有价值吗?这是现在一般人的想法。以前方东美先生跟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,老祖宗的东西能够传五千年,你能说它没道理吗?它要没有道理,早就被淘汰掉,绝对不会到今天。我们想想,这个话很有道理,这世世代代几千年来没有高人吗?没有一个明白人吗?老祖宗东西不好,它还能传下来吗?哪有这个道理!其实,特别是李老师告诉我们,糟粕、不好的东西早就淘汰光了,留下来的是精华。老师举了个例子,像李白、杜甫,这是唐朝大诗人,韩愈、柳宗元是大文学家,他们写了多少文章,今天留下来是几篇?什么原因?不好,早淘汰掉了。为什么?从前没有印刷术,要手抄,不是好东西,谁抄你的?所以人家挑挑选选的,这篇不太好,算了,不抄,不要去浪费那个时间跟精神,所以留下来都是最精华的。老师给我们这么一说明,有道理!对於古圣先贤的典籍就起了恭敬心,没错,世世代代都在淘汰。所以有人说传统东西里面有好的,也有不好的,说这个话的人值得商榷。李老师心目当中,留下来的是最好的,不好的东西早就被淘汰掉了。我们想想有道理。

  所以称赞是赞叹与性德相应的,那都是最精华的、最好的,好事,要赞叹;不相应的那是不好的,不好的东西不提,这个好。恶人、恶事,恭敬而不赞叹,这种做法确实能够改善社会风气,让那些心行不善的人会感到惭愧。你看看,我做一点点小的好事情,大家都赞叹,我做错事情的时候,别人都不提,都包容我。他会生惭愧心,良心发现,改过自新,不必责备他。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,我们见到许多人心行不善,决定不可以责备,为什么?没人教他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对这桩事情说了一句名言,我们要把它记在心上。佛说「先人不善」,先人是什么?你的父母,你的父母没学过;「不识道德」,古圣先贤的道、德他不知道,没有学过,所以「无有语者」,没人告诉他,那他今天做错事情就不能怪他。你要怪他,你太过分了。他要是知道、学过,明知故犯,这可以责备他;他不知道,不知道犯的这个过失,责备他就过分了,有失厚道。这是古圣先贤对我们的教诲。那怎么办?我们要教他,怎么教?不是用言说,言说他不相信,要做出样子来给他看。现在五伦不讲了,五常、四维、八德都不知道了,我们要把伦常八德做出来给他看,他看到之后欢喜。这个东西不是说,说什么?说他不相信,做出来之后他相信,他懂了,他就接受,他也跟著干了。这就叫善教,老师教学要善教,善教是什么?以身作则。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,孔子、孟子以身作则,所以他学生多,学生都被老师感化了。这种教育可以称它为叫深度的感化教育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学生世世代代都像老师一样,都懂得深化教育,这个教育成功了。

  佛陀教导我们称赞如来,意思在此地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给我们做出最好的例子、最好的榜样,菩萨修行在哪里修?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,经典里面给我们举出五十三个例子,这五十三个人有男有女、有老有少、各行各业,你看看他们是怎样行菩萨道?菩萨在哪里?菩萨就在大众群众当中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那都是菩萨。善财童子去向他们请教,向他们学习,成就圆满的后得智。佛法所求的不是别的,真实智慧。所以修行,修行要有本钱,就是说你得有基础,你没有基础,你怎么个求法?我们看到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他在老师那里学到了本事。什么本事?觉悟了,真正学到了觉不迷、正不邪、净不染,学到了。这叫什么?叫根本智。《般若经》上讲的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那个无知就是根本智。实在讲,根本智给你讲清楚就是觉不迷、正不邪、净不染,就是三皈依。他得到了。得到之后,老师叫他出去参学,去体验一下,看看你是不是真的?你不接触不知道,接触一切众生,接触五欲六尘,看看你在那个里头迷不迷?他真的不迷、真的不邪、真的不染,这成功。生活是考验,什么都接触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的有六个,其他全是在家的。清凉大师把这种修行的方法定了一个名词叫历事炼心,历是经历,这事你不经历,怎么知道你的心是觉正净?如果你没有这个功夫,一接触境界马上就是迷邪染。所以参学不是平常人能够参学的,参学真的心里头有觉正净,境界现前还是觉正净,你才能参学。没有到这个境界呢?老实跟一个老师。什么时候能离开老师?古时候叫出师,从老师那里出来了,现在叫毕业。老师那里学成了,你到外面去练习,现在讲实习,不通过实习不是真学问,真学问要通过实习。遇到了钱财,亿万钱财摆在面前,动不动心?动心就完了,你这个贪心一起来,你迷了,你邪了,被染污了。也就是五欲六尘,财色名食睡、色声香味触法摆在面前,你还是能保持觉正净,你就成佛了。这要禁得起考验。所以《华严经》到末后五十三参,考试,那是大考不是小考,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