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吃亏是福(2)

所以,我今天讲经不在课堂,不在大众聚会的场所,改在录像室里头,是什么原因,同学们就能想得到。有许多人跟我说,现场听与电视机前面听,效果不一样。确实是不一样,问题是你具不具足条件?你不具足条件,你在现


  所以,我今天讲经不在课堂,不在大众聚会的场所,改在录像室里头,是什么原因,同学们就能想得到。有许多人跟我说,现场听与电视机前面听,效果不一样。确实是不一样,问题是你具不具足条件?你不具足条件,你在现场听,还是没有成就。说老实话,你怎么听,你也听不懂,你也做不到,套一句李老师常说的,你该怎么生死,还是怎么生死,该怎么轮回,还是怎么轮回。果然具足善根福德因缘,别说是电视机萤幕前,在录音带里头,甚至于古人的典籍里面,他都能觉悟,哪里需要见面?孟子成为大圣人,孟子的老师是孔老夫子,孟子与孔老夫子没有见过面。你就晓得,有没有成就,说实在话,不在乎是否天天跟在老师面前,这就是证据。天天在老师面前,反而不能成就,为什么?皮了,没有警觉心。这一桩事情,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。

  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,我能够亲近他十年,很不简单。我比台中的同学更有成就,原因在哪里?我的警觉心很高,因为我是从外地来到台中,在台中没有家(没有住处),知道随时可能会有因缘要我离开台中,所以我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,一天都不敢浪费。在台中有家有业的同学,他们反而无所谓,因为老师常住在这里,今年没有听懂,还有明年,明年不会,还有后年。他们的时间长,所以他们的心是放逸的,而我到台中去的时间短,机会因缘非常希有,一定要完全抓住,学习的心情不相同,所以我听经是全部精神贯注。

  老师能看得出来,从哪里看出来?从你的生活,从你的工作,处事待人接物,它起了变化。再仔细观察,从你的容貌,从你的举止,变化气质,不一样了。大概你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,老师已经有了很正确的评估。在那个时候,他老人家把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,他自己眉注的本子给我。我当时看了一看,非常欢喜,他的注解我能看得懂,我拿到这个眉注,我就能讲这部经。当时确实想发心出来学讲这部经,但是老师把我制止:“不行!现在不能讲,你的时节因缘未成熟。”我只好收藏起来。他清楚明了知道,不是不知道。那么多同学,他为什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,不交给别人?现在我们知道,如果交给别的同学,大概都会放在他的书架上,或者藏在箱子里头,没人知道。他给了我,我会常常想到要弘扬这部经典。所以,他老人家圆寂的那一年,我们印了一万两千册,在海内外流通。美加地区的同学,看到这个本子,非常欢喜,要求我讲这部经,所以前面一、二遍是在美国、加拿大讲的。回到台湾之后,台湾的同学也想学,前后讲过十一遍。这个经本我们印刷流通,我没有统计,但最保守的估计,应该超过三百万册,流通在全世界。

  所以,当时老师不让我讲,这是教我学忍辱波罗蜜,要忍耐,要等待时节因缘成熟。我的好处就是能够依教奉行。我对于老师没有秘密,样样都向老师报告,一切所为都要老师指点。我跟李老师十年,离开他在台北讲经,我读哪些经,我读哪些书,我都向老师报告。我准备讲哪些经,也先向老师报告,要得到他的同意。守他的教诫,整整十年,做学生之道,我做到了。尊师重道,依教奉行,这是佛在一切经里头时时提醒我们的,我们要怎样学法?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在经典上的教诲,都要想到夫子在典籍里面给我们的指导。儒与佛讲到修学,根本上完全相同,完全教人从自己本身做起。《坛经》里面讲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只见自己过,不见世间过,那是真正修道人。换句话说,只见别人过,不见自己过,他不是修道人,你也就不要去怪他,反过头来,要常常问自己。

  一定要从断烦恼下手。断习气,儒有儒的方法,佛有佛的方法。儒的方法,《弟子规》是基础的教材。说得更多更详细的,是陈弘谋先生编的《五种遗规》,编得好!他把古圣先贤重要的教诲编成一册。当年我在台中,李老师叫我们每一个人都买一部,自己去学,自己读,做为修身课本。他老人家没讲过,是叫我们自己读,读了有不懂,或有问题的,再向他老人家请教。这是修身课本。因为李炳老是在家居士,跟他学的也都是在家居士,所以他用儒家的东西多。还有用道家,道家他就是取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这两种。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再取《安士全书》的注解,这是好书,学佛的人也不能够离开,是真实的教诲,真实的学问。印光大师教导我们,一生极力提倡《了凡四训》。《了凡四训》教我们认识因果,明了因果,种善因必定得善果,不善的因,免不了不善的果报。善恶的标准,儒佛教学的基础,全部都是标准。

  戒律是佛家的标准,三福六和是根本的标准。所以六和做不到,你想要世界和平,那是作梦,永远不能实现的。和平的根基是在自己,不在别人,要问自己能不能跟人和睦相处。古人讲得好:“做事难,做人更难。”所谓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如果能得到人和,可以说天时地利你也得到,三者都得到了。所以凡是圣贤教诲,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这是大学问,是真实智慧。

  圣贤之道,在乎诚、明。诚是真诚,明是智慧,真诚是不自欺也不欺人。人为什么会欺人?因为他自欺。自欺,哪有不欺人的道理?不自欺的人,决定不会欺人。所以孟子讲:“反求诸己。”这句话讲得好。世间所有一切人,在修行人心目当中,都没有过失,过失是在自己。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里面讲得很多,他说境缘没有好坏。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,没有好坏。好坏是在自己的心,在自己的念头。我们以善心对一切,物质环境、人事环境都是善的,都是美好的。我们以烦恼心来对待,一切都不善。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?凡夫起心动念都是别人不善,自己善,都是别人有毛病,自己一点毛病都没有,这是凡夫修行功夫不能得力的真正原因。功夫得力都做不到,想修行成果当然更没有指望了,这些道理不能不明了。

  所以在生活里面,愈简单愈好,愈节俭愈好。帮助别人要厚道、要丰厚,对待自己一定要节俭。我能够节俭一分钱,别人就多得一分钱的供养,要常存此心,决定不可以浪费,这就是佛家常讲的积功累德,我们有没有去做?好处让别人去享,苦难我们自己来承受,凡事随缘而不攀缘。随缘的学问大,普贤十愿里面讲“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”,这个是有真正的智慧,有高度的善巧方便。总的目标、总的方向,是肯定利益社会、利益一切众生,而不是利益局部的众生。譬如说今天有一桩事情,能够利益这个城市的众生,这是好事。可是又有一桩事情,可以利益全世界的众生。你想一想,哪个重要?哪个先做?当然为全世界众生比较重要,这个要先做。同时遇到两桩事情,你的权衡要从这里着眼。不可以为我本身的利益,为我这个小地方的利益,那你就错了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