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了凡四训大意

JK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JK法师于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加州德安乍(DEANZA)学院讲了凡四训大义,为期五日,承张德声居士寄赠录音带五卷,恭听之后,摘要记录,供养读者。 各位同学:
JK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

  JK法师于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加州德安乍(DEANZA)学院讲了凡四训大义,为期五日,承张德声居士寄赠录音带五卷,恭听之后,摘要记录,供养读者。

  各位同学:

  今天我们研究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,这篇文章从明末一直流传到现在将近四百年,其价值几乎等于经典。佛经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,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真理。真理永恒不变,超越时空。此四篇文章亦如此。浅者见浅,深者见深,绝不是由思考中想出来的,而是由真性中发泄出来的。同时又搭配他几十年修学的心得与经验,故能有如此普遍广大的流传,给后人真实的利益。往浅里说,它能改造个人的命运,深一层讲,它给大乘佛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。

  印光大师的序文非常好,开头说:‘圣贤之道,唯诚与明。’这两句话把世出世间教育的精髓一语道破。人生在世都被命运所支配,如果知道事实真相,即可主宰命运。大师前面两句话的重心即‘诚与明’。佛四十九年说法与孔老夫子教诫我们的也是这两个字。孔子教学的对象是人道,佛教化的范围是九法界,诚与明在境界上孔子说的广泛,若言其根源即佛家的三无漏学。‘诚’属于‘戒定’,‘明’属于‘慧’。迷即凡夫,明则为佛菩萨,世间法的成就亦建立在诚与明。大师说诚之一字,凡圣同具,而凡夫不去用它。诚即真心,不诚即妄心。佛说真心离念,心中无念头即是诚。但不要误会,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坐了三天三夜,一念不生,但云谷仍说他是凡夫。金刚经说: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’。若只有应无所住,即入了外道的无想定,其果报在无想天,出不了三界。无念是无妄念,非无正念。六根仍有广大圆满的作用,但没有邪念。对境界无分别无执著,了了分明,清清楚楚,谓之正念。心经讲‘照见五蕴皆空’,用照字,即非思维想像。大师又说诚是本有,而今失掉,把它恢复叫修德,本有的叫性德。恢复的方法要觉要察,觉是醒觉,由内心觉悟,察是对外面之观察。修学的三大纲领是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。迷、邪、染是凡夫,觉、正、净是圣人。觉是决定不能有妄念,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,这是很难修的。对人对事对物非常复杂,如何保持清净心乃是真正的工夫。

  人有过去现在未来,依佛经所述,释迦佛时代,人寿百年,以后每百年减一岁,算到现在,人的平均寿命应为七十岁。这几十年的生命,极为短促,而未来的时间无限。聪明人不计较现在,假如今生为名闻利养所牵挂,将来后患无穷,应时加警惕,如何起心动念,处世待人,以及言语行为是否有违于情理法之处,应即检点自己习气过失,力求改正,此谓之修行。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内心。若是坐在佛堂,敲著木鱼,念佛拜佛,而心中胡思乱想,甚至于贪嗔痴慢依旧未减分毫,非真修行。印光大师一生,生活清苦,作到了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。他劝人闲邪存诚,老实念佛,对人一无所求,可见其所说的都是真心话。我们对于先贤要认识其人格,先建立信心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。大师又说:‘然作圣不难,在自明其明德。’明德即诚与明。此是性德,真性之流露。在序文小注云:‘明德指在圣不加,在凡不减,人人本具照曜天地之真心。’大师说教是依儒家之修行次序,格物致知,正心诚意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儒家讲格物之物字指物欲而言,与佛家所说断烦恼有同一意义,均为修行之根本。离开物欲乃真解脱,自由自在,不再受烦恼的束缚。

  致知是破所知障,心中若有妄想,真智慧即不能现前。格物最后得定,亦即是诚。致知的效果是慧。一定要从断烦恼下手。用何种推动力使学人努力修学,精进不懈,乃是一大前提。世人熙熙攘攘,奔波勤劳,其推动力是为名为利。佛教我们放弃名闻利养,闻之嗒然若失。因为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,不知道名利是假的、是虚幻的,所以学佛人多而肯认真断烦恼者,并不多见。菩萨以大愿心为推动力,众生无边誓愿度,帮助一切世人出于苦难。这个伟大动力可使他们能断一切烦恼,修学一切法门。

  每人都希望幸福快乐,安康自在,如照佛法之教诫行之,一定可以得到,因果报应,如影随形,作善必有善报。但须参考了凡在四训中所说之积善之方,他说善有真假、端曲、正偏、半满之别,为善必穷理,否则行无益。例如用私曲心打著佛教幌子,兴办佛事,暗中得到名闻利养,可能一时收获颇丰,而后面的苦报不堪设想。

  凡夫之烦恼千差万别,有人贪心重,有人嗔恚心重,有人贪名,有人图利。断烦恼如治病,须先治重的症候,大病治好,小病就容易办了。烦恼断,心中清净,然后再广学多门。学一门,心可专,多则杂乱。

  心正、言行自正,若心不正,言行虽然尽量掩饰,也会被人看穿。学人应把所学圣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,绝不起丝毫自私之念。大师在序文中又讲:‘克己复礼,主敬存诚’。这是修学的纲领,克己复礼是手段,主敬存诚是法则。己是私欲,礼是性德,亦即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能。主与存同义。诚是内在的真心,敬是表现于外的恭敬。华严经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,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佛,未来佛就是我们尚未成佛的众生。诸佛礼敬九法界一切众生,而众生不知道礼敬诸佛,诸佛当原谅我们无知。至于如何才能作到克己复礼,主敬存诚,具体而言必须用颜子的四勿与曾子的三省。四勿是‘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’。如真能明白这四句的意义而且真能作到,修持三年即可成圣成贤。

  礼,前面已经说过,就是性德,就是合法如法,其绝对的标准是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相对的标准是世间的风俗习惯,法律规章,以四摄法随顺世俗,如何将此绝对与相对标准相辅相成,乃是当今的重要课题。佛法不能普遍推广,其最大障碍即此两种标准不能调和。有人学佛之后要去当古人,与现代人格格不入。现代人视之亦觉其不能随群,互有矛盾。佛法的原理原则,万古常新,没有时空的限制。至于手段与方法随时适应于每一时代。换言之,绝对的标准不变,相对的标准可以随时在变以适应各地区各时代众生的需要。

  曾子的三省:‘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’这三句话适用于每一个人,无论士农工商,凡是天天外出工作者,应检点是否尽心负责,把一份工作作好,对社会国家以及一切众生有无尽到应尽之责。在家庭中,无论家长或主妇,照顾一家人,是否作到尽善尽美?这全包括在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范围之内。交友本来是志同道合之结合,应肝胆相照,绝无诡曲之心。美国讲信用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,佛教的信建立在性德上,自动自发,无人管制。传不习乎?对老师的教诫有无认真学习,依教奉行。不辜负父母师长的期许,天下亲师都希望子弟将来成圣成贤,至少也是正人君子,事业有成,并不愿意子弟作奸犯科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