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菩提心为什么发不起来?

菩提心,JK法师

 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是发的这个心,不过它不叫菩提心,实际上跟佛讲的菩提心没有两样。在中国古代,汉武帝制订了中国教育的政策;他这个政策制订之后,一直绵延到满清,两千多年,每一个朝代都遵守,都没有把它改变。可见人家这个教育的政策,教育的宗旨、方针正确,所以历代的帝王都肯接受、都欢迎,而都去执行。那就是实行孔孟的思想教学,我们今天讲儒家。儒家教人,在纲领上讲三纲八目。教学方法里面也讲到菩提心,它没有这个名词,它有「诚意、正心」。「诚意」不就是至诚心吗?「正心」就是我们佛法讲的深心、大悲心,这两个合起来,他用一个「正」字,正心。我们佛法讲的详细,你用什么心对自己,用什么心对别人。儒家讲这个诚意的作用,他只讲一个正心,以正心对自己,以正心对别人,没有佛讲得详细。这个诚意是真诚,我们也很想用真诚心,可是就是不会。

……

  我们的心为什么发不起来?很想发就是发不起来。佛知道,中国古时候这一些圣贤人,他们也知道。所以告诉我们,你要想发心吗?你必须要把真心里头的障碍去掉,你的真心才能够发的出来。真诚心里有那些障碍?有烦恼障、有所知障,这两个障碍可就麻烦大了。只要有这两种障碍,你的至诚心、你的直心,就没有办法显露。声闻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,他这两种障没断,菩提心不能现前,依旧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

  儒家教人怎么教法?在诚意、正心的前面有两句话,「格物、致知」,然后才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可见得前面这两条重要,格物、致知。什么叫格物?后来像宋、明的儒家,把「格物」两个字解释为穷究诸物之理,研究一切物的道理,这是在基本上、方向上就搞错了。所以二程夫子去研究诸子,去研究理,大概头都搞昏了,理也没研究出来。

  还是司马光聪明,司马光是佛教徒,虔诚的佛教徒,他讲的就很有道理,他说:「格物,物就是物欲」,他的解释跟二程解释就不相同了。物是物欲,就是是非人我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他这个解释跟佛法的解释相同了。格是什么?格是格斗。也就是说,我们自己要跟五欲六尘格斗,我们要战胜它,不要被它战胜我们,你要能够克服五欲六尘,就是佛家断烦恼这一句话。佛家用断烦恼,怎么个断法?儒家讲克制,这就是断烦恼的方法,法子好,你要能够克服五欲六尘。

  所以佛教给我们,教给后学的弟子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;师就是表率、模范的意思。佛虽不赞成修苦行,但是佛赞叹修苦行。为什么?人能够过清苦的生活,这个物欲的念头就很淡薄,换句话说,断烦恼容易。如果你在生活上贪图享受,你就没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尘,你的烦恼很难断;烦恼不断,你菩提心生不起来。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。为什么?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上的条件,第一句话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我要不把这个事情跟大家讲清楚、讲明白,将来你不能往生,你会怪我:这么重要的话,你为什么不告诉我?我现在告诉你们了,你不肯去干,那我没有责任。你要是来问我,我老早告诉你,你不相信有什么法子。所以,发菩提心就非常重要,一定要以真心待人。那么你的真心现前,你一定要克服你的欲念,在这个五欲六尘,现在所谓的花花世界,决定不受它的诱惑,你自己能够克服得住,这就是格物的功夫。所以,格物是破烦恼障,致知是破所知障。我们要求真实的学问、真实的智慧,真实的学问与智慧,都在大乘经上。在哪一部经?《无量寿经》就最好了,说得更详细、更透彻的是《华严经》。

  将来我们这两部经,都在这个道场讲。现在我们在做筹备工作,先印经本。经本我们重新编排,让大家看这个本子,段落、层次、章法、结构,这个经典里面的义理,让你看起来一目了然,清清爽爽,学起来容易。现在我们展开《华严经》经本,这古本子,木刻的版本,一面十行,一行二十个字,也没有段落,也没有标点,怎么看也看不懂,看起来心里不舒服,所以不得不把经本重新分段落,重新来编排,这工作,第一部分我们做出来了。我们预定十八号开讲,这个月十八号开讲。十八号起,我在这边一个星期讲五天,四天讲《华严》,一天讲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这个经本短,短我们长讲,短经长讲;《华严经》长,很长,我们长经短讲,这样就很自在,不受时间限制。我们希望三年能够把这个工程圆满,把这个事情做好,我们预定讲三年。

  这个「致知」,这两本经是致知最好的方法,最有效的学习。格物,一定要在自己生活当中。生活里面,我们一定要求节俭,不要浪费;要惜福,纵然自己有福报,也要惜福,不要浪费。多余的福报,分给众生共享,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,你的福报就永远享不完。不要自己有福,自己一个人把它享尽了,这个是错误的。自己有福,纵然有很大的福报,我们也只享受一点点,其他的统统给众生共享。你能够布施福愈多,你的福就愈大。前面跟诸位讲了,你布施财得财富,布施法得聪明,布施无畏得健康长寿。你布施福报,那你当然得大福报,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我们要布施大福报,自己生活所需就够了,还是积善修福重要。念念为众生、念念为社会,众生都有福,这个社会好,我们的生活当然会过得好,我们没有离开社会,没有离开众生。不可以念念想著自己,念念想著自己,菩提心就没有了;念念想众生,念念想社会,菩提心就现前。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。

大乘无量寿经  (第九集)  1998/5/2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2-34-009

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