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处众处独,宜韬宜晦

JK法师,清净

文章来源:JK法师《晚晴集讲记》 

处众处独,宜韬宜晦。若哑若聋,如痴如醉。

埋光埋名,养智养慧。随动随静,忘内忘外。

——翠岩禅师

我们虽然不参禅,有一些禅机对我们也有启示,对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。像这几句,就是很好的警惕。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?“处众”,是跟大众相处;“处独”,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,没有第二个人的时候。底下就是韬光养晦,要懂得这个道理,决定不能炫耀自己,要知道潜藏——能若不能,智若无智——这样好;自己的才华不要向外面表露,那是愚痴人作的事情,真正聪明人不会露出来的。下面都是比喻。怎样才能作到韬光养晦呢?“若哑”,像哑巴不会说话一样;“若聋”,别人说什么没听见;“如痴如醉”,像一个糊里糊涂的人。“埋光埋名”,“光”就是智慧,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;“名”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名度,真正修行人不要这个东西,名要一出去了,麻烦就来了。中国有句俗话说:“人怕出名,猪怕肥。”猪一肥,人家就要杀它啦!人一出名,那麻烦就来了——嫉妒、障碍、陷害、毁谤都来了。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

“养智养慧”,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;这个“智”要靠“养”才能够得到,不是学,“学”,得不到的啊!要知书读的再多,听讲再多,这属于知识,不是智慧,我们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。知识就是儒家所讲的“记问之学”——博学多闻,且记得很多,这样仍然“不足以为人师”。为什么呢?不是自己领悟的,都是别人的东西,不是自己的。智慧是自己的,不是外来的。智慧从哪里来的呢?从定里面来的。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“定”就是清净心,要养啊!这个是修养。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,就豁然开悟了,那个叫作智慧。诸位要知道了这个事实真相,就晓得为什么前面教我们韬光养晦,目的是使我们的心定下来,不被外面环境所动。心在境界里面永远是清净,所以“随动随静”,在大众相处的时候动啊!一个人独居的时候是静啊!“忘内忘外”,这个忘是不执着了,内外都不执着,这个心才叫真正的清净。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,内外都忘。内外没有了,是什么境界呢?内外是二;内外都没有了,就是一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一真法界,就证得了。《弥陀经》上讲的一心不乱,就得到了。修行只要还有内外,就住在十法界里头,不是一法界里;必须在这个境界,才契入一真法界了。

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