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老法师讲述 2002/11/25 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同学,这些年来各地的同修们,有很多人关心弥陀村,对于这个想法非常的向往,常常有人来问。今天我们趁这个机会,给诸位做个报告。 弥陀村这个想法的起源是在一九八三年,我第一次应旧金山同学们的邀请,在那边做七天的讲演。讲演的地方是当地一家老人公寓,甘老太太就住在这个公寓里,以后金定洲先生也住在这个公寓里面。甘老居士是我早年的护法,早年我在台中求学,在台中住了十年,她照顾我的生活,十年如一日。我对她非常感激,她是在今年往生的,九十多岁了。那个时候她邀请我到他们老人公寓,在老人公寓里的一个大厅,借那个地方开讲。 我参观了这个老人公寓,听说这个公寓是犹太人办的,一共有四百多个单位,每一个单位的面积大约是十五坪(台湾人讲坪数),一坪是三十六平方英尺,这个面积大家就很清楚了,并不大。它一个单位有一个客厅,有一个小厨房,有个阳台,有一个套房。住在这个公寓里面的老人,大多数是单身,也有夫妻一起住在里面,两个人住的。所以我估计这个公寓居住的人数应该是五百多人,不到六百人,五百多人。我们在这个地方讲演非常欢喜,所以我当时就想到,往后佛教的道场就是这个形式。旧金山这个老人公寓好像是七层的建筑,面积也相当大。它还附设一个幼儿园,这些犹太人聪明,使居住在公寓里面的这些老人,每天都能够跟他的儿孙接触。他的儿子、媳妇上班的时候,把小孩送到这个幼儿园来,这些小朋友下课的时候会敲他们的门,看看他们的爷爷奶奶,在一块欢聚大概十几分钟,上课了,他就要到教室去了。所以老人有温馨,也不会劳累,每天都能够见到家人。想法周到!我看到很欢喜。 一般住在老人公寓,美国政府都有津贴。他们不是美国公民,也都是美国永久居留,所以美国政府都照顾这些老人。加州比较富裕,大概每一个老人一个月可以领到五百美金的生活费用,在物质生活上他们无有忧虑,生活非常安定,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。因为今天的社会,诸位都晓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,居住在同一栋老人公寓里面,这么多人,四、五百人,来自不同的国家。我们知道美国是接受全世界的移民,住众来自不同的国家,来自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。当时我们在老人公寓里面讲演佛法,听众大概有一百多人。在我想是这个公寓里面居住这些佛教徒他们来了,还有当地一些佛教的信徒,这些人的亲戚朋友。我这是第一次到美国,第一次在美国做佛学讲演的活动,往后的规模就愈来愈大了。 这是头一次我所接触的环境,使我感想到这些老人应当有精神生活。他们自己一生事业也完成了,儿女都大了,一切都放下,现在住在这个老人公寓安享晚年。物质生活条件没有问题,无忧无虑,精神生活非常贫乏。许多老人吃饱之后,没事情做,在阳台上晒太阳,我们中国人所谓坐吃等死。老人公寓几几乎乎每一个星期都有人生病走了。在这个餐厅里面,几乎常常看到这个座位上那个人没有了,走了。这些事情,我们想象当中,给老人是很痛苦的打击,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精神上的折磨,看到一个一个走了,不晓得到哪一天轮到我自己了。所以他们面孔上没有笑容,没有欢喜,这是我们看到很难过的。 即使是有宗教信仰,像我们佛教的这些法师或者大德居士,到这个地方来跟佛教徒谈谈佛法,在一块儿共修,一年当中有几次,而且时间都很短。我在那个地方讲一个星期,算是长的,希有的因缘!一般其它的宗教,牧师、神父到那个地方去传道,带着大家一起祈祷,只有几个小时,一个月难得有一次。所以我就感到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还要重要,物质生活再丰厚,他活的是富而不乐,没有快乐;如果精神生活丰富,物质生活贫乏一点,贫而乐。诸位想想,富而不乐,贫而乐,这两种你会选择哪一种?我相信聪明的人一定会选择贫而乐,生活的快乐,这个重要! 所以我就想到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“幼有所长,壮有所用,老有所终”。我多年在讲席里面常常提到,中国人传统的理念,青少年的时候奠定福德的根基,所以管教很严。中国人传统的教学理念,《三字经》上都讲到,首先肯定人性本善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佛法里面首先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既然有佛性,他都能够作佛,基本的理念。一个人能不能成圣成贤、成佛成菩萨,关健在“缘”,遇缘不同。缘里面最重要的是教育。换句话说,你有没有机缘受到好的教育,关系你一生,这一生的幸福;关系到转迷为悟,转凡成圣。教育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业,中国人聪明,古贤先贤都知道,这些从事于政治,现在人讲政治家,古时候讲圣王明主(那个明是光明的明),明主圣王他们知道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,所以教育是一生一世的。 儒家讲的,开始从胎教,母亲怀孕就教他,还没有出生的婴儿。怎么教法?思想要纯正,言行要端庄。为什么?你起心动念、一举一动影响胎儿。所以邪思、恶念不能有,起心动念纯正,言语动作要守礼,希望给这个婴儿有最好的影响,正面的影响。这是真正爱护自己的下一代,保全下一代。出生之后,他眼睛张开了,他会看;他的耳朵,他会听;父母就是他的榜样,就是他的典型。所以父母在儿女面前,言谈举止都不能离开道德,都不能离开礼义。小孩还不会说话,让他看,这个样子把仁义道德灌输在他的心灵里面,在这个地方养他的“童蒙养正”,在佛法讲的是养他的正知正见。父母这是他的责任,要养他的儿女,教他的儿女,怎么教?以身作则。所以在儿女面前要特别端庄,不能够随便,这是教他。 到渐渐长大五、六岁了,可以上学了,则交给老师,老师跟父母两个人密切合作,把这个小孩教成人。老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模范,学生的榜样。老师教学生孝悌忠信,特别着重在孝悌,教导他知道父母的恩德。父母教导儿女,教导他要尊师重道。这个要第三者教才好教。做父母的人:我是你的爸爸妈妈,你要孝顺我。儿女反问你:我为什么要孝顺你?所以这个话父母说不出口。谁说?老师说,老师是第三者说。老师对学生说:我是你的老师,你要尊重我。这个话也说不出口,这个话要父母教。你看看老师跟父母密切配合,青少年才真正懂得孝道,才真正明了师道。世出世间的大道是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上。你看佛法“净业三福”是根本的根本,一开头头一句“孝养父母”,第二句就是“奉事师长”。你想想,这样奠定一个人德行的根基。德行一定从小奠定,如果小的时候疏忽,长大了没有办法。为什么?他染上很多的恶习气,非常非常不容易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,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