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前儒、佛教育理念相同,方法也相同,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,中国朝野那么热烈的欢迎,是有道理的,的的确确对中国文化二千年的影响非常大。儒与佛这么一结合,儒家所讲的是纲领,因为他的典籍少,佛法讲的是细目,讲得非常详细。这就是说你只要有妄念,只要有烦恼,有贪、嗔、痴、慢,你这个心就不诚。心不诚,心的作用就不正。这个“正”是讲心的作用,就是你的思想、你的见解,都非常正确,没有错误,没有偏差。但是正确的思想、见解是要从“真诚心”里面生出来的。所以这个两条是修心,心清净了,身就修了,身就清净了。所以我常常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们,学佛,学什么呢?学清净心。心清净了,身清净,这个人不会害病。你去看看害病的人,害病的人思想一定很乱,为什么呢?“心”先生病,心病了,身才会生病。我们现在讲“心理健康”,心要没有病,身怎么可能会生病。所以真正一个学佛之人,他要生了病了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决定不可能生病。不但不可能生病,真正修得好的,告诉诸位,他绝对不会死的。他如果会死掉,这个人学佛没学得好,他是不会死。因为他晓得他什么时候走,知道要到那里去,这个就不算死。他清楚明白!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死,不晓得到那里去,那就死定了。这都是从清净心的功夫得来的,一点都不稀奇。这不是神话,不是玄学,是实实在在的。所以你就晓得清净心是多么重要。所以学佛的人,无论在什么时候,都要保持身心清净,这是修身。自己身心清净,一家和睦。一家和睦,是“家齐”。每一个家庭都一样,国家就大治了,我们今天所祈求的康和乐利,才能真正得到。最终是“天下平”,“平”是“平等”。天下平等就能达到世界和平。不会有战争。所有一切争论,不平它就鸣,不平它就争。这要靠教育,把儒家教育与佛家一配合。 我们看这第二篇的第二段“八德交感”。这也是我们中国基本的道德观念:忠、孝、仁、爱、信、义、和、平;台北市的马路还有这四条道路。那么我们走到这四条道路,有没有想到我对国家、对社会,要能尽忠;对父母、对一切众生,要能尽孝。把孝顺父母的心,扩大为孝顺一切众生,那么这四条大道才是真正康和乐利的大道。在我们佛门里面,是以四大菩萨作为代表。你应当晓得这四位菩萨不是神,他是表法的。地藏菩萨代表“孝”,所以“地藏菩萨ben愿经”称为佛门的“孝经”,地藏经里面主要是讲“孝亲尊师”。所以师道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视,儒家也非常重视。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的。你看从古礼“称名”上就能够看得出来,中国古代,满清以前都是这样,民国初年以前还是这样的。我们一般人见面不能称“名”,称名是对人不尊敬,是侮辱人,如果带姓,那就更不礼貌了,那有连名带姓称呼的。称名只限小孩没有成年;男子十九岁没有成年,叫他的名,女子没有满十六岁叫她的名,那叫“童子”、“童女”,没有成年。女子十六岁梳头了,代表她成年了。男子二十岁,行冠礼、戴帽子,他成年了。成年的时候,朋友送一个“字”给他,就是“别号”,从这一天起,大家要称他的“字”,不能称他“名”,称他的名是对他非常的不尊敬。那么从这天起,世界上那一个人有资格称他的名呢?只有两个人,一个是父母,一个是老师,这两个人是一生都称他的名。你就晓得老师跟父母,地位是平等的。“孝亲尊师”,诸位要晓得孝亲尊师是性德,是本性的德行。佛法的教学目标是“明心见性”,明心见性如果不用性德来启发,是绝对做不到的;所以孝亲尊师是性德,要开发自性一定要从这里做起。所以儒家教学也从这里开悟,也讲开智慧,佛法是讲“觉悟”,也是讲开智慧,他们这个观念、方法都相同,实在是“不谋而合”。因为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提倡远在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前,真是俗话所谓:“英雄所见,大略相同”。释迦牟尼佛跟孔子、孟子没见过面,居然他们的想法、做法,这么样的接近,可以说是完全相同。所以地藏代表孝。这个“孝”,我们底下讲“福”,这是“积福”。这是基础,是培养福德的根基。这在少年时代,目的是明德。万法的根源是从小时培养,他的“思无邪”,是小学教育的宗旨。培养儿童,真正培养他天真,他的心地不受染污。我们学佛也是从这个基础下手。所以学佛,绝对不是从要念很多经典、研究很多经典,这是错误的。 前两个礼拜,南投有个净律寺,他们有个佛学院,第一届毕业了。他们的老师带了几位学生来看我,问我佛法的修学。他来问,也问得很好,很难得。佛法的修学,佛门里面常讲“四弘誓愿”。四弘誓愿第一就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这个“度”的意思,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切众生无量无边,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、协助他,“度”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、帮助他离苦得乐、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,这就是度的意思。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?用教学的方法。我们自己要如何修?自己如果没有品德、没有学术,你就没办法帮助别人;要想帮助别人,一定要品学兼优。“品”与“学”先从“品德”上下手,所以第二愿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。要断烦恼,有烦恼不能成就学问,这是诸位要知道的。有烦恼,烦恼没有断,念了很多书,懂得很多,在佛法里叫“邪知邪见”,不是真智慧;智慧是从崇高品德修养里流露出来的。就是说心地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流露出来的才叫“真智慧”,才能够解决问题。你要问从那里下手?从断烦恼下手。烦恼里面最重的贪、嗔、痴、慢,这要认真去断。所以佛教育,从前教学跟现在不一样,现在没有佛教了。以前佛教一入门,不管在家、出家修学,先须五年学戒,学戒,不是研学律藏。就是跟我们儒家小学童蒙教学一样,五年跟一个老师学,听一个老师的教诫;跟定一个老师,这就是“师承”。师承在现在也没有了,我在台湾很幸运,还沾到师承的边缘。我学哲学,方先生命我到他家里上课。他不让我到学校去听他的课,那个时候不知道,以后才知道他的心地慈悲。为什么呢?我要是到学校,一定接触很多同学,接触到很多老师,会受到他们种种知见的影响,把我自己染污了。他不让我接触,使我不受任何影响而专心学习,保护我的清净心。这是他想得太周到了。所以我很感激他,防止染污啊!年轻人接触人多了、听多了、看多了,没有能力辨别,就是接受染污!这个染污,太严重了,太可怕了。我做学生,说也奇怪,也真听话,老师的嘱咐百分之百的服从。所以像这样的学生,也不太好找了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,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