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认识佛陀教育(3)

诸位必须明白“修行”的定义,绝对不要以为每天念多少经,念佛、拜佛就是修行。佛教育的早、晚诵经是很重要的学习功课,这两课的意义也要明白,早晨念经是提醒我们今天一天当中不要忘了佛对我们的教训,它是提醒我


  诸位必须明白“修行”的定义,绝对不要以为每天念多少经,念佛、拜佛就是修行。佛教育的早、晚诵经是很重要的学习功课,这两课的意义也要明白,早晨念经是提醒我们今天一天当中不要忘了佛对我们的教训,它是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?怎样做人?怎样办事。晚课则是反省,想想我们今天念的经义训诲,对照一下那些做到了!那些还没做到。所以早晚课很重要,能使我们真正反省、检点,随时提醒自己,让我们能天天开悟,积小悟成大悟,常常觉悟,觉而不迷,时时处处修正自己的行为。早晚课的意义绝对不是念经给菩萨听,佛菩萨是泥塑木雕的,他听不到,这些全部是自己的事情,不干佛菩萨的事情。具体而说,第一最高指导纲领,指导我们修行的,叫做“三皈依”,所以学佛的同修们想入佛门接受佛陀的教育,先要受三皈礼,也就是正式拜老师,愿意成为三宝弟子,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三皈依就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但我们要了解三皈依的真正意义,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第一“皈依佛”“佛”是觉悟的意思,觉而不迷;“皈”是回头,“依”是依靠,从迷惑颠倒,回归依靠自性觉,这叫做“皈依佛”,并非皈依外面的佛,而是自己内心本自具有的大觉佛性。第二“皈依法”,所谈的“法”,是狭义的,不是指广义的佛法的法,佛法的法是广义的,指的是宇宙万有,此处的“法”是指佛的教学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道理方法,皈依法的“法”也就是指佛的教材经典,它是我们修行的标准。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上的错误?佛经就是标准,用佛法的标准来对照,如果我们的想法、看法和经典一样,那就是对的;如果和经典上不一样,那就是错的,要赶紧修正过来,例如佛教教我们孝顺父母,我们对父母没尽到孝心,这就是错误的,佛叫我们要尊敬师长,没做到就是错误的,佛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求心地清净,我们却一天到晚生烦恼,这也是错误,所以经典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的标准。“皈依法”是正而不邪,是正确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。第三“皈依僧”,此处所说的僧不是讲出家人,“僧”的意义是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僧也是和睦的意思,大家在一块很和气的相处,所以“僧”是净、和的意思,净而不染、和而不争。例如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一见就起心动念,碰到欢喜时,就起贪心,就是污染,见到不喜欢,不高兴的,起了嗔恚心,嗔心也是染污,你的心本来清净,没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痴,在接触外境时,迷而不觉,起了贪嗔痴慢,真心就被污染,所以佛陀教我们六根接触外面,处世待人接物,要和睦、慈爱、不起贪嗔痴,不要被污染,要保持心地的清净,佛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平等与慈悲,所以慈悲是性德,不是修来的,本性就是慈悲,孟子所谓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”,这是本性!所以要恢复本性,这就是三自归的要义,佛法的修学从这里开始。佛法修的是觉而不迷(佛),正而不邪(法),净而不染(僧),求究竟圆满的智慧幸福、真善美慧的人生。佛既然重教学,教学需要一个团体,团体有它基本的规则,基本的规则就是“六和敬”,也就是僧团。佛法中四人以上,遵守六和戒,在一起共同修学生活,称为僧团,就好像佛教的学校一样,今日的道场,意思是大众修学活动的场所。六和敬中第一见和同解,见是见解,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讲的共识,如果见解不相同,天天闹意见,团体就不像团体,没有幸褔可言,必须见解要相同,佛讲我们的见解相同,讲得的确很妙,非常的高明,叫我们听了五体投地。佛不是以自己做标准,要求众人的见解都要跟自己相同,佛不是这个说法,这样我们未必肯服他;佛是要大家把妄念通通舍掉就相同,有妄念固执就不相同,大家把妄想执著都舍掉就相同了,谁也不跟谁走,谁也不受谁的约束,我们把一切的分别执著通通舍掉,每一个人都是心境清净、平等、慈悲就相同,故佛法的“同”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。

  第二“戒和同修”,戒是法则,持戒就是守法,大众在一起生活,如同家有家规,国有国法,人人要遵守。例家庭内,中国祖先为我们订下来的父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,每一个人有他的身份义务,我们每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身份,尽自己的义务,这个家就和睦!就不会有争执,这就是家规。还有现在我们讲的公司,它也有个章程与法规,寺院内有同住公约,每个人都能遵守,就能和睦相处,故佛家讲戒,就是守法的意思,我们要遵守国家的法律,杜会的道德风俗习惯,要遵守自己所订的章程,它是我们小团体的法规,戒和同修就是包括了以上这些事理。第三“身和同住”,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,日常工作平均分配。第四“口和无诤”,言语和雅没有争执。第五“意和同悦”,每一个人心里都很欢喜,如同佛法所请的法喜充满。第六“利和同均”,利是物质生活,大众都过平等的生活,衣、食、住、行都能做到均平,均等,大家就没话可说,所以这六条是佛法僧团基本的条件,只要我们遵守这六个条件,就是僧团,所以诸位要知道“僧团”绝对不只是指出家人,一个家庭内有四个人照这个方法修行,这个家庭就称之为僧团,公司行号老板、员工照这个方法去做,公司也就是僧团,所以佛法的教育应用很广。寺院是佛教的学校,是大众的模范与代表,更应当要遵守,假如这个寺院不能遵守六和戒,这个寺院就不能称之为佛教的僧团,也就不能代表佛陀的教育,只能把它看成是宗教或学术的佛教,若能照上述六个条件去做,那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释迦牟尼佛传统教育的道场、机构。还有一个条件很重要,就是同羯磨,“羯磨”是印度话,中文译为会议、议决,所以佛教它是民主的,不管大小事情,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见,不可独断作主,羯磨就是开会,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见,可以在会议上提出来讨论,会议通过之后,就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意见,遵守大家的决议。佛教是民主的,非常适合于现代的生活,故佛教是非常理想,高尚与开明的教育,也是民主教育的模范。

  佛的一年一度再教育是结夏安居,现在台湾每年还有一些寺院举行,但是内容变了质,夏安居的起源是古印度的雨季有三个月,当时出家人的生活都是去托钵,若雨季去托钵就相当困难,由于当时印度其他宗教徒都不出去托钵,因此释迦牟尼佛制定他的弟子,在雨季三个月当中,不出去托钵,以免让人说闲话,这三个月可接受居士的供养,饮食由居士送来,同时,它更重要的意义,是进修再教育。当时,佛的弟子有两种,一种是常随弟子,就好像念书还没有毕业,不能够自己独立,得常常跟著佛;另一种是菩萨弟子,已经修学有了成就,可以自己独立,有责任代佛弘化,每一个人住持一个道场,所以佛法传播很广,这些人平常“讲经说法”,教化一方,但是自己仍要不断的求学,这就是利用夏安居,所有这些在各地主持道场的弟子,每年要和佛共住三个月,全部回到佛的身边,这三个月就是再接受进修教育,就好像暑假时老师不是放假,而是参加进修一样,可见这个制度非常的好,九个月去教学,三个月进修,每年九个月教化众生,另有三个月跟佛进修,听佛讲经,若有疑惑,随时可以请教,同学之间也有互相切磋,交换教学的经验与心得,这的确是非常圆满的教育制度,真正值得赞叹,故结夏安居的真正目的是进修教育,以求精进,日新又新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