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保不住一念觉?为什么会退?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-第254集(JK法师)「第四十八,现证不退愿」,这是大愿最后一愿。「愿曰:于诸佛法,不能现证不退转者,不取正觉」,这里面特别重要的这个「诸」字,于诸佛法。「不退转者,所修之功德善根,愈增愈进,不更退失,略云不退。即梵语之阿鞞跋致(详见前注)。盖以菩萨行愿,难发易退。据《仁王经》别教之信位菩萨,名为轻毛菩萨,随风东西。又南本《涅槃》曰: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,见少违缘,于阿耨菩提即便动转;如水中月,水动即动。」我们看这一段的意思。佛法成就,从理上讲确实是一念之间,凡夫一念觉悟就圆成佛道。一念觉,有没有?非常可能有,但是第二念他就迷了,他不能保持。保持这是功夫,果然能够保持住,念念都不退转,这人就成佛了。有没有这个例子?有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这个例子,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那就是一念觉,一念觉,念念觉。在中国禅宗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这个例子,他二十四岁,也是一念觉,念念觉,他不退转了。这个不退转是一时顿证三不退: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我们为什么那一念保不住?问题的关键在此地,为什么保不住?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认知不够,所以烦恼习气不能放下,问题在此地,都在自己。 弥陀世尊这一愿不可思议,愿十方世界一切菩萨闻名,现证不退,慈悲到极处!念老为我们注解的,「不退转者,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」,增是增长,功德增长,善根增长,好事!「不更退失」,这叫不退,就是梵语的阿鞞跋致。阿鞞跋致也是阿惟越致,是一个意思,翻译的翻得不一样,原文完全相同,它的意思就是不退转,这个不退转是三种不退转,刚才说的。位不退,位不退什么时候证得?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、小乘初果须陀洹就位不退,绝对不会退堕到凡夫,他是圣人,虽然没有离开六道,他决定不堕三恶道。证得须陀洹之后,如果没有特别的因缘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果。无论这个世间有没有佛出世,有佛出世他证声闻果,没有佛出世他证缘觉果,这善根深厚的人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扎根教育做得太好了。他扎的是什么根?是成佛之根。成佛的根是什么?是放下见思烦恼,位不退。从须陀洹到阿罗汉,都叫位不退。他是不是真的不退转?他也会退,但是最低他退到初果,初果就不会再退,是他的底限,进进退退,初果到四果,四果到初果。 为什么会退?我们看底下说,「盖以菩萨行愿」,不是说发愿,愿发了,发了之后要行、要做到,这桩事情「难发易退」。「据《仁王经》别教之信位菩萨」,注意,这是别教,跟圆教大大不相同,圆教的信位菩萨不退转了,他证得不退转,别教要初住,别教初住菩萨等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。所以它的信位菩萨「名为轻毛菩萨」,像羽毛,在风中随风飘流,「随风东西」。我们现在的话说,禁不起考验,遇到善缘,他的功德善根增长,遇到恶缘,他就退了,这是别教信位菩萨。「又南本《涅槃经》曰」,《涅槃经》有两个本子,南本、北本,这是古时候翻译,一个是南方翻译的,一个是北方翻译的,一个四十卷,一个三十六卷,分量都不少。经上说,「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」,就是发菩提心,「见少违缘」,就是很少违背你意念的这种缘,也就是说你不喜欢的这个缘,于阿耨菩提就动转,你心就动,我们讲动摇,信心动摇,「如水中月,水动即动」。 在这个娑婆世界,实在说,帮助我们提升的这种善缘少,帮助我们退转的这些逆缘太多太多,你所见的,你所听的,你所接触到的,无不是退缘,都是叫你退转的。我们要晓得,只有佛菩萨帮助我们坚定信愿,我们愿不愿意亲近?佛菩萨在哪里?佛菩萨无处不在,佛菩萨无时不在。你说我没看到,那是你没智慧,你没有清净心。你要有清净心,你要有智慧,你就见到佛菩萨了。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是佛,一句「观世音菩萨」是菩萨,你知不知道?知道。你念就清净,你不念就不清净。你念佛,佛在你心里头;你念菩萨,菩萨在你心里面。心里有佛菩萨,退缘就没有了,你只有进没有退。是不是这样的?这个话你听懂了吗?听懂了,可是转身就忘掉,心还是被外面境界所转。这什么原因?身见没破,念念想着我身体,在这一生一世当中,把这身体看得太重了。不仅这一生,生生世世。人死了还有个中阴身,他也是看得太重,所以他还是在退转,还是得不到解脱,不知道这个身是假的,不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。你把它看得那么重,你的亏吃大了。 什么是「我」?给诸位说,阿弥陀佛是我。「我心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我心」,你们常常念《三时系念法事》,中峰禅师不是这样子说的吗?他说的一点都不错。你们念得多了,几个人肯定承认我是阿弥陀佛、我是观世音菩萨,几个人承认?你不肯承认,那有什么法子?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,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