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法师: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普贤大士之德(2)

在五十三参里很明显的看出来,与性德相应的,普贤菩萨就称赞;与性德不相应的,普贤菩萨便礼敬而不赞叹。这是我们要注意学习的。礼敬必须要教一切众生平等的修学。众生心行,有善、有恶,善行值得我们赞叹,恶行就


  在五十三参里很明显的看出来,与性德相应的,普贤菩萨就称赞;与性德不相应的,普贤菩萨便礼敬而不赞叹。这是我们要注意学习的。礼敬必须要教一切众生平等的修学。众生心行,有善、有恶,善行值得我们赞叹,恶行就不能赞叹。在五十三参里有三位善友代表恶行:「胜热婆罗门」代表愚痴;「甘露火王」代表瞋恚;「筏苏蜜多女」代表淫欲,淫是属於贪。这三个人代表贪、瞋、痴三毒烦恼。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们,有礼敬没有赞叹。五十三位善知识,其他的都有赞叹,唯独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。这就说明,为什么赞叹用「如来」,不用「诸佛」。


  「善」要与「真性」相应,才值得赞叹。如果与心性不相应,与大乘佛法不相应,都不能赞叹。举例来说,现在台湾的佛教,做慈善救济事业很多、很广泛,我在讲经里从来没有加以赞叹过。它是善法,为什么不赞叹?因为它是世间善法,不是大乘善法。如果我们对世间善法赞叹,换句话说,肯定这些就是佛法,会让人误解,以为这就是佛法,那就大错特错。譬如一所学校,学校的事业是教学,教学有成就,值得我们赞叹。如果学校偶尔做一次社会救济的慈善事业,也值得我们赞叹。如果把学业都荒废了,老师不教书,学生不念书,天天去做慈善事业;你想想看,要不要赞叹?把自己本分事业舍弃掉,这个不能赞叹。因此,赞叹一定要与性德相应,与他的本分相应。佛法的本分是如来家业,是弘法利生,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


  以往寺院庵堂都是佛陀的教育机构。我们在大经上读到,佛寺每天做的事业是二时讲经,二时修行。二时是印度的算法。印度人把一昼夜分为六时,所以一时等於我们现在四小时,二时就是八小时。寺院庵堂以往每天讲经八小时,修行八小时。虽然修行方式很多,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:一是参禅;一是念佛。念佛的人每天在念佛堂念八个钟点佛,在讲堂听八个钟点经,还有八个小时已经很累了,休息一下,没有时间打妄想。所以,佛教的道场是寺院,而寺院是一所教学的机构,跟庙宇不ㄧ样。「庙」是祭祀鬼神的,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;「佛寺」是教化众生的机构。我们必须把它认识清楚。舍弃了修学、舍弃了教学,去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,是一桩好事,但是忘了「本」,所以不能赞叹。如果赞叹,会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错误的看法,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佛教,反而误导大众。


  称赞是相当不容易的,比礼敬还难修,礼敬容易修。「贡高我慢」是每个人都有的,不知不觉就现行,这是无始劫来的俱生烦恼,一定要把它断除。「礼敬」就是折服傲慢,学谦虚、学恭敬。无论在言语,在起心动念,在行为上,要认真的修学。但是「称赞」一定要有智慧,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,辨别是非。是正法、是善法,我们要赞叹;如果有偏、有邪,我们就不能赞叹。


  第三、「广修供养」。布施供养在今天这个世界,台湾可能排名第一,所以台湾有福报。台湾的财富,确实是世界第一,未尝不是布施供养所修得的果报。我在讲席中常说,「发财是福」,你得了福报,要怎样去运用,那是智慧。台湾同修有福,有钱不晓得怎么花法,就是没有智慧。没有智慧,钱财就用得不恰当,没有把财富发挥到高度的效果,这是很可惜的。所以,有钱是福;用钱是智慧。唯有真正的智慧,才能把财富发挥到最高的效果,也就是「普利人天」,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,像本经所说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」。真实的利益是什么?是了生死,出三界。一定要求生净土,才是真实的利益。出不了三界,不生净土,不是真实的利益。不生净土,必定会退转,必定有隔阴之迷,这样的利益就不圆满、不究竟,就不是真实的利益。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观察一切法,就能生智慧,就不会错。


  现前在台湾,从外表上看,佛教非常兴盛,也是世界第一;可是若从实质上看,则问题重重,很令人担忧。担忧什么?佛教没有继起的人才。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经典的流通在今天已不是问题,典籍完备,却没有人才。也许诸位听了不尽同意,目前在台湾,年轻的法师、大德到处讲经说法,很热闹,怎么会没有人才?这里有一个标准,就是黄念祖居士常说的,也是古大德常说的「说通者有,宗通者无」。「说通」就是会讲,能言善道的人很多;「宗通」是真正修行开悟证果的人,没有宗通的人不能兴教。真正能兴教的,就如过去的祖师、大德,是「宗说兼通」,不但能说,并且确确实实入了境界,真正有修行的功夫。现在这种人,我们看不到了。


  为什么这个时代宗通者没有了?今天南部有几位同修来访问我,提出这个问题。我告诉他们,障碍在人心、在社会。自心里的贪、瞋、痴、慢不能断除;环境的诱惑,名、闻、利、养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几个人能不动心?这就难了!真正做到内断烦恼,外不被环境诱惑,这才是大乘的入门。没什么了不起的功夫,入门而已。内里烦恼不断,外面看到诱惑会动心,总是还在门外,没进去,怎么能兴教。一个办教育的人在学校大门外办,没进校门,这教育怎能办得成功!难在此地。真正肯发心,依照四弘誓愿的顺序,先断烦恼再学法门,这样才能成就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