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:阿弥陀佛核心五愿5-2

净界法师,发愿

【净界法师】【四十八愿导读30】阿弥陀佛核心五愿5-2

    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,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。

    净界法师

 

   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《阿弥陀经》批注上说:临终的开导是很重要的,特别是对于修学大乘的菩萨。他说: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,他的第六意识是处在乱心位,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。那他为什么可以发菩提心呢?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。他为什么可以修诸功德呢?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。他整个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,是依第六意识而住;而不幸的是他在临终的时候,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。

    你想想看,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?他发菩提心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,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,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,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的。但是临终的时候所有修习善法依止处的那个心念,开始要退失掉,要进入梦觉的时候,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啊!他根本使不上力嘛。你说平常有人刺激你,你可以安住正念,因为你的第六意识还在,但是临终的时候你的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,所以蕅益大师讲「倘分毫习气未除,未免随强偏坠」,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,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。

    所以这个时候,他处在乱心位、内忧外患的时候,弥陀的开示慰导变得非常重要,非常重要!这个地方就是说,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,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,到临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会来开示慰导,而往生净土

   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,刚好就是这第十九愿的最好印证。你看蕅益大师一生,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,「宗乘教义两融通,所悟与佛无异同」,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的真理跟诸佛没有差别;但是他说「惑业未断犹坯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」,当我从空性出来的时候,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,我一点办法都没有,就像那个坯器,我这个泥土捏好了以后还没有去烧,一场雨下来的时候,这个坯器又变成泥土了。

    所以我经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说:「你入空性的时候是人法双亡,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,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」。

    所以蕅益大师后来他也说:由此力修念佛行,决欲现生出樊笼。他修行几次以后觉得,你看他做过几次的加行,他曾经努力过,他曾经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,他内心当中安住空性的时候,他觉得内心当中是平等无障碍的,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,「惑业未断犹坯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」,所以他最后选择「至心发愿、欲生我国」,所以他说「由此力修念佛行,决欲现生出樊笼」。

    所以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上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:一者专修,二者圆修。专修是什么?就是我们前面说的,这个人临命终了、或者已经年纪大了,你不说「哎呀,你要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」,你这样子就法不契机了。

    晚年人临终的时候要怎么样呢?至心信乐、欲生我国,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,三业专修,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,也不是叫你赶快去布施,来不及了,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。

    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至心信乐、欲生我国,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,你就告诉他说「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,你把你的过去忘掉,想你的未来就好」,就是「顺从ben愿、欲生我国」,所以这个时候,善导祖师说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。这个时候什么叫顺从ben愿呢?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,其它的佛一概不拜;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;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:万修万人去,这叫做三业专修。

    第二个是圆修,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。什么是圆修呢?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,以念佛为正行,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,他提出了正助双行,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。 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网站: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
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,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